立刻咨询:获取人事服务定制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010-58697071

政策资讯
首页 > 政策咨讯 > 融合与尊严:如何建设一个残障群体的友好型社会

融合与尊严:如何建设一个残障群体的友好型社会

发布人:市场部    发布日期:2017-11-23 11:33:21.0


融合与尊严:如何建设一个残障群体的友好型社会

近日,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两个重要文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前者提出了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促进残疾人如期脱贫和就业增收、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凝聚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合力、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等六大方面的政策措施;后者对加强残疾预防,有效减少、控制残疾的发生、发展做出部署。

但在另一面,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残障群体被忽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的残障人士很少,因为在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不像在欧美国家,经常可以见到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的残障人士。事实上这绝对是误解,目前,中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相当于德国的人口总数,涉及两亿多家庭人口,0至6岁的残疾儿童共167万多,每年新增残疾儿童大约20万。如此庞大的人群却难觅踪迹,很显然是诸多原因造成的这个群体被“消失”,只要看看我们每条街道上的盲道,大量的不是极度不规范,就是被各类物品占道;还有居民楼、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施也很不完善,残障人士出门后几乎寸步难行;甚至不出门,家里有适老适残设计家具等的也几乎是空白。正如一些残障人士所言,“我们就被迫宅在家里。很多残疾人无法享受到很好的康复治疗和佩戴合适的辅助器具,况且生活环境中无障碍设施这么差,我们能去哪里?”

很多案例可以证明,整个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歧视或者没有提供便利是完全无意识的。去年11月19日,残障人士战兴洪与盛国红,在三亚参加“生命之歌”中国民间无障碍十周年庆活动,活动结束后在三亚机场乘机时就遇到了障碍。两人在飞机起飞前两个半小时就准备办理相关手续,据称,他们当时要求吉祥航空根据中国民航局《残疾旅客航空运输管理办法》,提供轮椅托运、协助登记等合理便利。过了一个多小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残疾人不能自理且没有陪同的,不允许上飞机。

战兴洪和盛国红解释:他们虽然以轮椅代步,但上肢有力,生活完全能自理,能独自旅游打车到机场就是明证。但这些解释并不奏效。工作人员把他们带到上海吉祥航空公司驻凤凰机场营业部,开具了手续,明确写明拒载原因为“无成人陪伴,无自理能力”。后来,两人只好重新购买了国航C A 1804次航班,先行飞到北京,居住一晚后,乘坐高铁返回东北。

两人就此诉诸法律,一审时全部诉讼请求被驳回,二审经法官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吉祥航空当庭道歉并给予当事人经济补偿,同时,在此期间,吉祥航空公司就原涉及残疾人航空运输相关条款已做修改,并承诺不会再有拒载现象发生。因残疾人被飞机拒载事件多次发生,这起案件从立案开始就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十个月来,此案经过多次开庭,残障人士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但这只是为数不多的残障人士成功维护权益的案例之一,也只有这样的努力,才能不断地推动各个层面机制的改进。大部分没有走到法律诉讼阶段,就忍气吞声过去了。这反映出的是航空公司、机场等如此基础的公共设施在这方面的不到位之处,更不论其他领域了。

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现在残疾人事业最紧急的三件事是:建设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推广残疾人康复工作和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无障碍环境只是最外面的一部分,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后两个部分,能够真正让他们走出困境,在社会上公平、自由、幸福地生活。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总理李克强也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残疾人掉队。要让残疾人的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

抱怨带不来改变,行动才能推动进步。欣慰的是,除了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各界开始关注这个群体,致力于在《纲要》所指出的六大方面联动各界共同推进。下面将以联合了大型N G O(中国扶贫基金会)、企业(民生银行)、草根社会组织的“M 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中的几个小项目作为观察对象,虽然它们都还是发展中的项目,但其中的项目设计、思路和理念,对于全社会来说或许也值得学习借鉴,只有更多人像他们一样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改变残障群体的处境。

详细介绍这些项目,是希望让社会各界看到残障人群的自强不息,以及社会组织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呼吁更多人参与其中,建设一个对残障群体更友好的社会环境,从方方面面让残障群体能够共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正如《纲要》提出的那样,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措施,提升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多形式、多渠道地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拓展残疾人就业空间,千方百计让更多残疾人实现自食其力,实现美好理想,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以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实现残疾人脱贫

提升能力,促进就业创业,这是改善残障群体生存状态的重要部分。9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国残联共同召开的全国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农村5000多万贫困人中,已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仍有400多万,占贫困人口的8%左右,由于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受限、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贫困残疾人已成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人群,残疾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少数民族地区残障人士增能展能服务计划”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社区草人e工坊”就是主要从技能提升方面,致力于改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残疾人群体就业、脱贫,并结合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互联网电商+社会融合的一种项目。

“少数民族地区残障人士增能展能服务计划”项目主要在新疆喀什展开,以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16-45岁残障人士为服务对象,促进残障人士就业、创业融入社会,改善生存状况和家庭境况,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带动其他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的残障人士掌握职业技能、提升就业(创业)意愿,形成“自助助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具体来讲,就是对残疾人对象进行平面设计和电商运营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帮扶少数民族地区残障设计师开自己的图文广告店一间;以及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精准扶贫理念,与政府(残联、扶贫办等部门)及社会各界计划筹建“丝路印象众创空间”服务平台,在电子商务、手工艺品、民族特需品、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农林产品深加工、环境保护事业等方向,开展就业创业咨询、资源链接等服务,支持服务对象创业及开办社会企业。

“丝路印象众创空间”支持、孵化的社会企业从净利润中拿出一定的比例(10%-30%左右)用来支持残障等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教育及就业创业支持,进而持续倡导残联等政府职能部以及社会各界(公众)的参与,营造社会支持,进行社会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以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方式促进社会问题的改善,促进社会企业的企业责任和社会民生良性发展。

社区草人e工坊项目,则利用当地乌梁素海湿地特有的蒲草和芦苇叶为原料,免费教授双手灵活的残障青少年和贫困家庭妇女草编技能,再利用乌梁素海湿地成熟的旅游平台以线上微店和线下社区微店进行整合营销,为学员们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树立对未来的信心。长期目标是要打造残障青少年贫困家庭妇女手工技能培训品牌,搭建一个残障青少年、贫困家庭妇女线下就业线上创业平台。

具体则是先教会服务对象编制简单的工艺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如小筐、杯垫、餐巾纸盒、工艺品及定制包装盒等,然后设立社区草人e工坊就业示范实体店,经营主体为残障青少年及贫困妇女,销售以培训学员加工的产品为主。还将线上创业微商城1个,与线下实体店一体。其他学员运用手机参与微商城的分级代理在家自主创业,在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模式系统中,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能力自产自销,实现学员的自主创业。

这个项目的特点,是把湿地保护与就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残障青少年、贫困家庭妇女自主就业创业,并且通过新颖的社区参与模式,开放空间会议,可以让众多社区居民实际参与项目运作,会为当地社区公益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社会影响。运用互联网中的三合一模式(电脑网站+手机微商+微信网络)和乌梁素海湿地带有环保和扶贫性质的独特生态体验假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可以让社区草人e工坊项目的模式在全国相应地方复制推广,让更多的贫困群体受益。

可以看到,这两个项目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却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成为当下服务残障群体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性的模式,即以职业技能培训、庇护性和支持性就业为载体,促进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改善生存状况和家庭境况。

给残疾人赋能,增添生命色彩

除了就业方面的技能之外,对于残障群体来说,在艺术、文学、领导力等技能之上的能力提升,却是更高一个层面的需求。“寻找中国的凡·高”:特殊人群艺术培养融合计划项目和罕见病青年赋能学院项目,是其中两个典型案例。

“寻找中国的凡·高”:特殊人群艺术培养融合计划项目,通过为项目覆盖的社区特殊群体学员提供常规绘画课程以及户外活动和艺术展览、外出参观等活动,培养他们艺术方面的兴趣,鼓励创作,恢复并建立自信,提升并稳定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并促进他们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通过作品衍生品开发机会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同步提升。以基础课程活动的开展积累,形成部分优秀作品的思路,再辅以社会融合等活动,如以绘画产品开发、展示和画作拍卖等手段促进服务对象就业发展和自我功能实现,促进其与社会融合。

这个项目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点:一,让特殊群体了解并尝试通过艺术途径表达展示自我,抒发内心情绪并改善、恢复自信,同时也通过艺术引导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二,促进多方位的社会融合。通过艺术课堂定期情绪的缓解改善,以学期家长会等形式促进与家庭的融合;通过写生、参观等融合活动让学员有机会走出小群体走向大社会,亲近大自然,接近社会公众,促进与公众融合。通过艺术画展、作品展示,将特殊学员的作品面向公众展示,促进与社会群体融合。三,体现特殊人群自我价值,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同步提升。通过特殊群体画作评选与奖励机制,通过画作衍生品、画作拍卖、画册等相关衍生品开发机会,展示学员的才华,实现社会经济价值,增添生命的多彩。

“罕见病青年赋能学院”项目是面向16岁以上以罕见病为主的疾病、障碍群体中有强烈意愿进行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议题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培训项目。赋能学院通过提高罕见病、残障人士的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负责、自我倡导的意识和能力,最终提升整个群体的自主权益,共同创造平等便利的社会环境。

罕见病、残障群体及其家庭因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沉重,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心理压力巨大;家人和社会往往认为这些个体是弱势的、失能的,个体逐渐形成对他人的依赖,使得这个群体没有自主和社交的意识和能力。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原因,许多罕见病患者和残障人士长期在家,未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缺乏就业技能和独立出行、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认知度和社会融入度低。社会公众及部分为残障群体提供服务的机构和组织也对这个群体存在偏见,认为这个群体是需要救助的,缺少对群体自身潜力的挖掘和将社群本身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的意识。

但罕见病和残障人士是有极大动力和潜力解决自身问题的力量,赋能学院通过不同的培训课程,不仅发掘和提升社群个体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关注和培养有意愿的罕见病、残障人士,成为服务自身社群、解决社群问题和为社群发声、倡导社群议题的关键力量,构建伙伴支持网络,带动广大社群成员自我成长并协力开展公益行动。培养更多的罕见病社群行动者,使受疾病、残障影响的人士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参与罕见病等社会议题的推动,推动社会公正共融。

威克逊 ▪ 您身边的人力资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