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逊 • 您身边的人力资源专家
ཁྱེད་ཀྱི་འགྲམ་དུ་མི་ཤུགས་ཐོན་ཁུངས་ཀྱི་རིགས་གཅིག་མཁས་ཅན་ཝེ་ཁེ་ཞུན་·
年末,辞职会传染吗?
编辑辑人员:平台总编 发布日期:2017-01-06 13:38:15.0
辞职是一个很私人的决定,但有时候,你会发现,辞职往往是一波一波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
员工会不约而同的辞职,大家似乎都是提前商量好的一样;而且辞职信息有些时候就像病毒一样,有时候你都都不自觉地问自己:下一个会不会是我?
辞职背后到底有什么神秘力量呢?到底是谁在操控着大家的辞职冲动呢?欢迎走进今天的《走进科学》,哦不,是《走进辞职》。
01、
辞职种下的种子,早晚一天会发芽
二十多岁的舒培越来越相信辞职是可以传染
苒苒认为,个人主意一旦定下来,领导再做什么也很难让自己回心转意。事实上是“某个自己需要改变的时间节点到了,他们无论做什么都难以影响个人的选择了。”
02、
病毒式传播的辞职效应
让人防不胜防
苒苒是一枚编辑,她经历过两次病毒式的辞职波。第一次发生在2009年,那年,她在广州一家日报工作,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和压力之下,工作日从来不敢跟任何人约饭。
当年年近30的她要面对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让她觉得自己当时过的“不是正常的生活”,她也更深信自己“不该永远那样生活”。
于是,苒苒就辞职了,在她之后,陆续走了四个同事,苒苒成为的辞职的病毒源。整个部门的人走了一半。苒苒从报社跳到了广州一家杂志做记者,工作节奏比之前舒缓了很多。然而五年之后,她对所有的媒体工作都已经失去了兴趣。
2014年,是媒体行业离职潮的高发期,这股潮流到现在也没有停息。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衰落之势明显,大批媒体人纷纷转型,苒苒的同事在一年之内走了十几个,最后连她当时的领导也都走了。苒苒最终决定彻底告别这个行业,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做文案策划工作。
“能够做同事的人其实三观还是相对一致的,尤其如果年龄相仿,那么大家遇到的问题也相似,有些想法判断也许平时并不多沟通,但其实是一致的,如比对一家公司的感受、看法或者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生活中面对的节点,一旦有人率先辞职,自然会引发身边的人思考自己的境遇,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了。”苒苒说。
苒苒认为,个人主意一旦定下来,领导再做什么也很难让自己回心转意。事实上是“某个自己需要改变的时间节点到了,他们无论做什么都难以影响个人的选择了。”
03、
离职有周期
不同的周期,不同的问题
雨萱目睹了不少公司的离职潮。在她看来,辞职就是创业公司的“传染病”。
“大家看不到希望了,于是一窝蜂抢着离开。”雨萱说,“在树底下的蚂蚁能最快感受到风雨欲来的味道,闻到各种问题,而它们因为责任较小,于是可以选择离开,至于树顶上的高管,还是要撑啊!”雨萱说。
辞职潮主要频频发生的时间节点分别在员工入职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的时候,这对新员工会是一个个很难迈过的坎。
搜狐上一篇发表于今年8月的《员工的离职时间差距,就能看出企业的留人机制?》文章中提到,职场上存在一条员工离职生命线。
该文分析了不同离职周期对应的问题:
04、
情绪问题,往往是导火索
从心理学上讲,员工扎堆离职一定程度上有从众心理的因素,这种跟风辞职也有投射作用的因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境遇或者影子。
但更多的因素,还是源于个人自己的选择。“社会和企业都希望其中的个体具有同质性,这样利于管理和稳定。然而个体和个体的追求和需求实际的差别都非常大,并不是一家企业同时都能满足的,所以会有各种合样的辞职理由。”
具体到个人的辞职,任何时候,跟风都是不明智的,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会长洪向阳说。
“职场人辞职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目前的工作能否有助于实现这些规划,能否让自己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成长,能否符合自己的物质和心理期待。”洪向阳说。
一般来说,一家企业保持每年10%-20%的离职率对自身造血和健康发展都是有利的,但如果离职率高于20%,就该引起行业或者企业高层的警惕和思考。
一个行业发生辞职潮,意味着该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这时候一家企业的基层和中层除了出走、转型,几乎做不了什么,如何跟上时代、扭转局面就变成了高层责无旁贷的事,洪向阳说。
“如果一个企业接二连三走人,说明大家都不看好这家企业。管理者应该和离职者单独做好沟通,系统地反思公司在管理和业务方面面临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改善。”他指出,“如果辞职潮背后存在恶意的煽动,公司一定要尽快找到始作俑者,尽快隔离,并对员工做好安抚工作。”
“企业在做事上是不是能配合员工?是不是能多些人情味?”她说,“职场上最终还是人和人打交道,员工不是工具,企业需要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让员工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